半個月餅
在父親遺留下來的信件中,有一封特別引起我的注意。那是母親在民國五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寄給父親的信,當時父親在金防部服務。
厚厚一疊信紙中,夾了一個粉紅封套,打開來看,裡面是包裝月餅的玻璃紙,還有一張印了兩根火腿圖案的圓紙片,那是父親最喜歡的口味。
我好奇地翻開信件,原來是中秋節到了,母親思念戍守前線的丈夫,特別把月餅分成兩半,一半留著自己吃,另一半包得好好的寄給父親,還約定在中秋夜對月共享。父親牢記著這一份情誼,吃掉半個月餅,卻也留下包裝紙,放在母親寄給他的信封內,這一留就是五十幾個年頭,直到父親走完人生,這封信還收藏得好好的。
那時金門仍是單打雙不打的年代,不過前線雖然緊張,過年過節總會安排勞軍活動,中秋應景的柚子、月餅也不會缺。但母親不遠千里寄了半個月餅,「每逢佳節倍思親」的濃濃情懷,隔了半個世紀,仍然讓我感動。
年節時,眷村裡很多家庭的男主人必須留守待命,但眷屬間的互動,無形中凝聚了軍人家庭,也安定了官兵的思鄉心情。
母親喜歡用文字記錄日常見聞,她常在信件中跟父親分享與鄰居互動的情景。翻閱母親信件,我重溫了在她照顧下的溫馨日子;而在父親有系統的整理下,更了解父母為保家衛國付出的心力。他們共同留下的文物,記錄了早期眷村的生活。我家所在的馬公篤行十村,是臺灣第一個眷村,那些珍貴的史料,彰顯了眷村的歷史意義,也能讓人理解政府因應環境變遷所做的措施。
民國三十九年一月臺灣省保安司令部製發的「臺灣省入境軍公人員證明書」,以及四十二年二月新復里戶口管制小組製發的「馬公赴臺灣請港口憲警放行外出證」與澎湖防衛區製發的「防區民眾赴臺搭乘機船購票證」,說明政府遷臺初期對軍民進出的謹慎管制。
民國四十年糧食事務所製發的「戶口配售米購買證」、四十二年的「軍眷生活補助費發放單」,以及接續幾年的「軍眷實物補給證」等,是政府對於食物管理的措施。
民國五十七年一月眷村自治會發的「篤行十村眷舍租金收據」,及五十八年六月陸軍總部發的「篤行十村眷舍居住憑證」,是軍方對眷屬居住的照顧。
民國三十九年四月的「澎湖防衛區收音機登記證」及四十六年九月的「廣播收音機執照」,是對娛樂收音設備的管制。
最令我感動的資料之一,是民國三十九年二月澎湖防衛司令部發給母親的「子弟小學科任教員聘書」,在那個環境艱困的年代,軍方仍然聘請老師教育隨軍來臺的子弟們,致力培育國家未來發展的根基。
每一份資料背後都有一個故事,包括半個月餅的包裝紙,都是那個時代眷村生活和軍民互動的歷史見證。
【作者速寫】謝迺岱,陸軍官校四十九期砲科、國防語文學校英文正規班、南非陸軍指參學院畢業;歷任連長、隊長、駐泰國武官、聯兵旅副旅長。
(點閱次數:1410)